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蜀道难解析篇一
从古至今,已经因之有了很多记载,并有很多学者诗人对此进行探索。其中古代有唐代范《云溪友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元代萧士、明朝的胡震亨《唐音癸签》等等,今人有研究如施蛰存《李白<蜀道难>赏析》、俞平伯《〈蜀道难〉说》等论著。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蜀道难》的主旨,文学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因而,我们姑且将之暂定为可以直接从文本中读出的、最直白的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送别说”。
分析过了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原因,那么李白的《蜀道难》同他写的其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以《赠汪伦》为对比对象,《赠汪伦》是汪伦送别李白,《蜀道难》是李白送别即将离开的友人。两首诗的身份不同,《赠汪伦》表达了李白对一个友人能够如此的热情送别的感激。同时,李白选择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形式有限,所表达的情感却隽永而单纯直白,是李白的一贯风格――你待我是真心的,我亦回报给你真心,没有任何修饰的淳正的情感。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李白的风格,符合李白的性格,也符合常规的送别主题。常规的送别主题,第一种是表达分别时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不舍终究也是表达自己单方面的情感,不会劝对方留下来或者回应自己。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第二种表达自己在友人离别后的怅惘,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中,李白不仅借题抒情,借“蜀道难”的古题,来抒发蜀道的难行,更是借着大量的各方面的描写烘托,来表达浓厚的不舍之情,不是客套寒暄,而是真的希望自己可以阻止对方,不希望对方赴蜀。这是送别主题中,多数中国诗人不会表达的情感主题,不符合中国古代“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节制,但李白不同,这也是真的符合我们心中的李白的特点――真性格,不造作。
其次,是诗人表达方式的“不直白”,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李白的情感是最容易把握、体会的。他也有“壮阔的景象”“随意铺缀的意象”“天马行空的游走”式抒情风格,但是情感却永远是直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模式金樽空对月。”想喝就喝酒,想得多又有何用?况且,李白的诗的篇幅永远是足够的,他根本没有限制篇幅的想法!但李白没有走“平常路”――他只反复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在何处呢?
第一句,“噫吁健保口吐出所有的气,接着迅速将丹田提起,从胸腔喊出一声“危乎高哉”!然后继续提气,声音上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何难,下面则是解释:借着以下四句,从蜀代的古代史讲起,蚕丛及鱼凫,很久到追溯不到的历史。给人以敬畏和感慨,那些是让人多么望而生畏的距离啊!不管里面是世外桃源还是荒蛮之地,都太难以涉入了!那到底有没有可以到的路径呢?有,只有一条,一条鸟道,狭小而危险。因此从来无人涉及。接下来,终于有路了,路也是天梯石栈,极危险的。周围的环境更是恶劣,让人紧张的`不敢呼吸。接着,李白用他变幻莫测的笔,假设了人们攀岩的情景和整个自然的无尽的大环境。事儿又不知名的叫声,昼夜不绝。向上望,高到距离天都不到一尺,向周围,植物都生存在绝壁之上,乡下,只看到崖转石,高深莫测。每一秒,都在挑战着人的极限,拿针轻碰着紧绷的神经。诗人于是问:“这样的地方,你为什么去?”诗人代当地的口吻问,这口气是不欢迎的、不友好的。你这是干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最后一段,诗人借用张载的《剑阁铭》,用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方式,描绘关卡的重要,只身独自一人前往极危险,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并于最后,由劝导式换成了种怜惜的语气,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诗人多次转换角度,费尽口舌,为的就是明白地说明蜀道之难,更想说的是:“不要去了,千万不要去蜀地了!”
第三,李白的情感体验是不一般的。这种“不一般”,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由他每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而来。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乃至历尽沧桑的五十岁,他的眼神永远是清澈的,他的情感永远是纯粹的,他的语言永远是不带修饰的。纵使看过多少白眼,受过多少欺骗,他依旧相信他的友谊,他的朋友。李白给我们的感受不是从小经过严格语言训练的、书香传承的杜甫可以比拟的。因为这种情感既不整齐,也不是有计划的按程序的表现可给你的――不能是小溪,只能是瀑布!李白是个不老顽童,而本诗中的情感体验,更为特别,因为它不是表达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清新,不是《行路难》《将进酒》中的男性气息,《蜀道难》体现的是一种类似“生死亲情”的情感,如母亲对子女的、兄长对弟弟的情感,是念念不忘,为之计深远,却又深藏不露,不愿自己成为对方的牵绊,却又忍不住开口。如开头,从三个语气词连用,表达“感慨”,接着,每次都是高昂中夹着几句似在补充又似乎在劝慰的话。前段用一气呵成的语言来塑造“蜀道之难”,却在第二段首句,就问“问君西游何时还”,做了一个退步,知道自己再怎么说也阻挡不了对方,就退一步问对方何时归,纵使早点回来也是好的。但继而又继续情绪、语调高昂地试图用一己之力,改变对方,甚至连想到作为本地人的角度,会怎么样看待这件事,以试图借另一个角度来说服对方。
第三段起,诗人第三次情绪高昂,但此时,已经是试图用一种以明知道没什么价值还要放手一搏的抓住最后一丝希望。诗人说地理位置险要,人心难测,可能朝不保夕的危险来警告对方,让对方意识到纵使到了那里,生活依旧是不顺利的。但语调和情绪也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降到低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早点回来吧,外面再开心,也不好留恋了,早点回来吧!并非我思念你、不舍得你,而是外界的险恶,无论人文、历史、自然等等任何角度,都是让人生活的胆战心惊!只消看一眼,都心惊肉跳,不能平复!
诗中的情感三次大浪起伏,三次的低沉退步,曲曲折折,波澜起伏,符合情感变化趋势,也充满戏剧性。李白的形式多变,在这几百字的乐府诗中展露无遗,总之,《蜀道难》中的李的情感是多变得、独特的,而且丰富的,也是为何是文学史上对之十分推崇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蜀道难解析篇二
诗人大体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如同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春白峰道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入飞过,太白峰在秦者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引人入胜。
从“上有……”开始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越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衣,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优丰足,又借黄鹤和猿猴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可谓虚写手法层层映衬,结下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同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摘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吧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给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到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姜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悲凄心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愁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或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午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正”开始,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旭果“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山峰之高,杜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为像事的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月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苦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些处山川的险要就要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定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长计里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地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人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尧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李白之所又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中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对自然景物热情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瑞悖流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协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状道之险阻则曰:“地……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之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解析篇三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哎呀呀,真是太高了。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有蚕丛和鱼凫两个君主,他们开国的时间距今十分遥远,从那时起大概有四万八千岁了吧,蜀国就不曾与秦地有什么来往。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无路可司行,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之巅。秦惠王之时,才有蜀王派五丁开山,传说这五位壮士因开山导致地崩山摧而仕烈牺牲,才使得蜀道的天梯石栈连结了起来。
蜀中上有日神的六龙所驾之车所不能逾越的高山,下有回旋倒流的曲折而波涛汹涌的河流。善高飞的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发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老兄西游打算几时回来?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间,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号的山鸟,雄飞雌从地在林间飞旋。月夜里,还可以听到子规凄凉的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此情此境,使听到的人都发愁得老了许多。
离天不满一尺的险峻高峰,枯松倒挂的悬崖峭壁,飞流瀑布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样危险的地方,你这位远道之人为什么还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冥开。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狠一般的匪徒。他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的侵害。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的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还是赶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发出长长的慨叹啰。
李白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