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彩带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2023年如何给文章分层次(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给文章分层次篇一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基本模式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1.b由物即理,由理即己,层进关系!

2.b先叙述历来把读书等同于文化的观念,用123阐明。再用4说明正确的读书观念。以56指出读书误区,并指出文章写作的现实意义.层进关系。

如何给文章分层次篇二

浅谈文章层次的划分

在浩繁的语文知识中,划分文章层次既是一个基础的语文知识点,也是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关键,能够准确的划分文章层次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更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能力。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年,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时,毫无头绪,错的不必说了,即使有划分正确的,也是“跟着感觉走”。其实,划分文章层次是有方法的,这方法便是找出划分文章层次的依据,有了依据,就能顺利的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依据一:内容

在熟读课文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划分文章的层次。如丰子恺的《白鹅》一文,作者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作者一家所作的贡献。根据此点便可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而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又分别描写了白鹅的外形显著特征、鹅的叫声、鹅的步态及鹅的吃相,因此,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经过此番梳理,文章的内容便一目了然。

依据二:时间

有的文章,叙述了很多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是很多,这样的文章,划分层次较为简单。而有的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事件,这样的文章在划分层次是,可将时间分为三个时段,即事件发生之前、事件发生的过程与事件发生之后,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其中心事件是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情景,在这之前还有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之后还有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文章便可依此分为三个部分。

依据三:表达方式

作者在写作时,表达方式的运用并非是单一的,往往会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且表达方式的运用也有着明显的界限。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前三段作者使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4——15段以叙事为主,叙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最后一段再次抒情议论,与前三段呼应。根据表达方式的变换,文章便可分为三个部分。

依据四:地点

文章所叙之事较多,且随着事件的展开,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在不断变换。把握住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就把握住文章的层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述了鲁提辖扶危济困、惩除奸顽的故事。文章依次叙述了鲁提辖倾听金家父女控诉“镇关西”,保护金家父女脱离虎口,三拳打死镇关西及亡命出逃,事件发生的地点分别是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前及南门,这样文章就可分为四个部分。

依据五:结构

这一划分文章层次的依据,更多使用于议论文中,而在议论文的结构中,最常见的便是总分总结构。在陈群的《理想的阶梯》一文中,作者在前3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为总。4——7段分别论证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三个分论点,是为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又是为总,这样就形成了总分总的结构。

其实,划分文章的依据还不仅于此,上述几点只是中学课本中常见的划分方法,也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后,还可衍生出更多的划分依据。

在划分文章层次时,同一篇文章采用不同的划分依据,可能结果相同,如郑振铎的《海燕》,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依据,划分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有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划分依据,可能结果便不尽相同。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表达方式为依据划分就可分为三个部分,若是依据内容划分,则远不止此数。当面临这种情况时,还应遵循繁简得当的原则。分得太细与分得太简单都未必是好。同时还应考虑到文章的情况与学生的实际。

学生能准确的划分出文章的层次时,不仅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更提高的阅读能力。

如何给文章分层次篇三

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

记叙文: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基本模式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专项练习】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1.b由物即理,由理即己,层进关系!2.b先叙述历来把读书等同于文化的观念,用123阐明。再用4说明正确的读书观念。以56指出读书误区,并指出文章写作的现实意义.层进关系。

如何给文章分层次篇四

怎么给文章正确的划分层次?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例如: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②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③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一段三句话里有对应的词语:面孔、头发、胡须。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鲁迅的外貌的,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可见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为:①|②|③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例如: ①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③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①句引用孟子的话,②句紧接着解释,③句对①②句中所讲的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可见①②句之间,间隙最小,是第二层,解说关系,③与①②句间关系疏远,是第一层,并列关系。

2、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3、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必须注意的问题

1、文章层次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须以对内容的把握为前提。同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适履。在划分意义段时,常常遇到一些位于结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归入前面,又可归入后边。这种段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在这种情况下,应看它的内容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侧重于前,则归附于前;侧重于后,则归附于后。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显然,这一段重点是总结上文,只有最后一句提示下文,所以应把它归入前边的意义段。划分意义段,要防止两种不恰当的做法,一种是不该划开的地方,硬给切开;一种是不论什么样的文章,一律分成三大部分:开头、中间、结尾。这样划分,对理解文章没什么益处。

(2)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与语言基础知识考查一般的语言的衔接题有所不同。除了要注意这组语言的衔接以外,还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其思路与行文习惯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这组语言与上下文衔接的对接点,从而找到这组语言材料的支撑点。

(3)将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还原时,先研究文中空缺处的上下文(讲的什么内容,语言形式有何特点),再看被抽出的句子,根据内在的语脉语流的连贯,或根据语言外部特点的接近来敲定答案。

标签:2023年 如何 文章 层次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