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彩带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2023年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3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篇一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篇二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这节课我们换一换,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篇三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2课时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第一课时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标签:2023年 小石 潭记 教案 两课 课时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