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彩带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最新《口技》教案9篇(精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口技》教案篇一

基于这点,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泥人、皮影戏等,开阔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对于这场表演的精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形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现,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灵活、简洁,浅显易懂。于是,在教学中我淡化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译文环节,让学生在课前课后借助工具书,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完成,使大部分的时间能用于评读和赏析中,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任何一篇文言文,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本文所表现的声音很多,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性强,内容虽复杂,但作者以时间为序编排故事,有条不紊。主体部分的表演向读者展示了三大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人,从整体上看,三个场面层次清晰,逐层推进,最后形成火场百相的高潮,而从个别的场面看也分别逐层推进形成小高潮,一步步紧抓观众的心。整个描写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声音的变化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疏到密……,虽变化多端,但层次清晰,让人应接不暇。抓住这一关键处我在问题设计上让学生通过自我赏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所欣赏的其中一个场景表演的独到和精彩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第三个场景而忽略了无论哪个场景,精彩都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在多媒体展示问题的同时,我给予了必要的引导。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分析课文前它起到感知内容的作用,而在赏析过程中对感悟情感至关重要。课前预习我如往常一样要求他们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字词读音和解释,能字正腔圆地完成全文朗读。课堂上再明确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在欣赏表演场面精彩之处时,适时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中片段,以丰富他们对口技表演的想象空间,并请其他同学给予评价,以深化他们对这一民间艺术精妙的感悟。

另外,为了表现口技艺人“善”于口技,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也是学习本文时应掌握的重要内容。因而对观众反应的分析能再次让学生赞叹口技艺人这一“善”的同时了解侧面描写所起到的奇妙的作用,当然还有口技艺人所运用的道具。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一写作手法的认识,在拓展方面阅读《陌上桑》的片段节选,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自己看电影、演出时的场景或写某节课的场景。

而在字词巩固方面,我抛开了传统的“句句疏通,字字落实”。在七年级刚接触文言文时,我便有意识地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培养他们在字词方面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习惯,还有归纳积累、迁移的能力,因而在课后,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字词检测,可以考察到学生对文中字词掌握的程度,再适当加以指导。

《口技》整个教学过程还算流畅,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而在师生交流这一方面我也觉得是成功的。当然所出现和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如在赏析品读环节,能在老师引导下找到感受文章方向的同学只是一部分;学生面对课文精彩之处总会有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之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有待培养提高;而自己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能力在日后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口技》教案篇二

本文节选自《秋声诗自序》。作者曾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而所谓“善画声”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绘生活。他的《秋声诗》如何,且不去论它。玩味口技一文就可以看出笔者所说的这种艺术匠心及艺术特色。

教学《口技》就从这里开始,这场口技表演对于作者无疑是一顿听觉盛宴,美的享受。他用他的妙笔和丰富的想象力又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顿声情并茂的文学大餐,口技表演者和作者都是在绘声绘色地描绘生活,学习本文应该是双重的享受。

学习这一课我先从口技导入,问学生知道什么是口技吗?学生说“知道”,有一两个调皮的学生已经开始学猫叫狗叫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虽然我让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大家表演没有学生站起来表演,但课堂效果已经出来了,我顺势总结了什么是口技,接着我说:“课文写的什么啊,大家知道吗?”只有几个同学说知道,我让同学们先读课文,一会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有好几位同学站起来说,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极力回忆课文内容,象翻译课文,生怕有所遗漏,不过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只有在下预习的学生才能做到这样,我表扬了他们。下面我让同学们概括了课文情节,这不难,他们看了资料书都知道一是一家人由睡而醒,二是一家人由醒入睡,三是失火救火。明白之后,我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力描绘课文内容,我顺势用多媒体展示了画面,这对他们太有帮助了,几个同学说下来,我又让他们注意细节,比如一个同学说大儿子嘴角流着口水就很形象,还有同学说听见老鼠打架的声音。同学们越来越放的开,描摹“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情,小组里面就更活跃了,这样连平时不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也被吸引住了,觉得很好玩。大家描述后,我们再进行翻译、重点词语掌握练习容易多了,因为同学们理解课文了,等于纲举目张,水到渠成。第二天早自习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背诵了。

最后我让同学们用一些词语形容口技表演的怎么样?文章又写的怎么样呢?同学们用了“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等词语,我们能不能这样描绘我们的生活呢?我们做了描绘同桌、描绘天气的练习,同学们还使用了一些形象的词语比如一个学生说他的同桌长着两个蝌蚪式的小眼睛。我们还谈了有关口技表演的古今不同,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能够根据课文说古代的表演口技的人一般坐在屏风后或者屏风里不让观众看见,让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现在的口技表演一般让观众看见,既闻其声又见其人,还借助一些工具,这是我们在电视上看的。这就很不错,说明学生善于总结了。

总之,“以文带言”的方法教学文言文好多了。不过一开始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特别是描述环节,还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做,语言运用上还不太灵活,当然与课堂时间限制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让他们写会好一些。有一部分同学还不习惯,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连翻译都做不好,但这部分同学的想象力还不错,还是应该鼓励的,哪怕他们说错。

《口技》教案篇三

【教学基本任务】

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

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一、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二、说

1、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2、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有点面,有张驰,有明暗

三、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1、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2、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4、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词性)。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5、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块呢?

《口技》教案篇四

通过对文本的众多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课文,感知内容”和“品读文章,感悟情感”两大板块。在前一个板块中,先由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点提出,师生互动,合作完成译文的工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后一个板快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理出自己对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文章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后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对话。这个环节的安排,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从自己所选择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课堂氛围。而后师生合作扣住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组织学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前面大多学生已经将文本分析的很好,于是对于这些思考题,他们都很快地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

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还设计了个学以致用的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堂语文课。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 ——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1、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2、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是随波逐流,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

《口技》教案篇五

1、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背诵中间三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⑵每段各依次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写的;

⑶“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3、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关键是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能使人感到怎样的一种氛围,与下句的“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去,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4、如有条件,可让学生听、看有关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

《口技》教案篇六

4月30日,按照学校安排,我得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我计算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一天,我该讲《口技》。

今年,学校要求所有的公开课都得采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新模式上课。这种模式兼顾了东庐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特点。本学期以来,我也已在班上做过一些尝试。这节课,我也采用了这种形式。课上完后颇有些感触。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上要给学生主动权。新推出的各种教学模式也都在强调这一点。我从20xx年秋学期参与新课程改革以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才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才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创新才有基础。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思考,联系《口技》这节课,我认为,这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应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会存在着不足,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不会全面。因此,我们在很多时候,不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的探究、解决问题。经常会不放心地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即使是让学生去分组讨论了,学生得到自己的答案了,我们依然要再强调一番,或将自己的“标准答案”再传达一次。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习惯:反正我思考了,老师也不会采用我的,而且老师反正会给我答案,何必思考呢?

我的这节课,上课前给他们布置了预习任务,强调了上课的注意点,把教参中的课文翻译印发给了他们,对其它内容未做任何讲解和提示。上课了,学生按分组在黑板上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除出现了个别错误外,基本没有问题。然后就是让我非常担心的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分别上讲台讲解本组认领的任务,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令我惊喜的是,各组推选的代表一个个上台了,对认领任务的讲解基本清晰、流畅,问题的回答基本能让质疑的同学满意,出现了个别未能解答的,本组的学生立即发挥了后援团的作用,予以解答,没有怯场,也没有任何不和谐的音符。尤其让我惊喜的是,第六组推选的代表是一个品行有些后进的学生,他上台后除了对规定任务进行了讲解外,还与本组同学进行了互动,让同学们对他所讲的内容能更好地掌握,可以说是上台的几个学生中表现最好的。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给他们信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被体现出来,他们会给你惊喜。

上课前,有老师看到我的讲学稿,跟我说:“这节课基本没你什么事儿哦。”这节课真的没我什么事儿吗?不!应该说在这堂课中,我没有迷失自我,我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丧失。而我也认为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生充分的信任,不等于自己当“丢手掌柜”。如果学生完全能自学,一点问题没有,那要我们这些老师干什么?学生的知识、经验等毕竟有限,很多时候非常需要教师的提示和点拨。教师还应该是课堂的主导。

在之前尝试这种新模式的过程中,我曾经完全让学生自己组织过一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是热烈。但到下课时我交代给他们的任务也没能完成,已完成的部分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我自己,整堂课无所适从。这样的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课堂的效度不高。长期这样,估计学生也会无所适从。

因此,在《口技》这堂课中,在不影响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前提下,我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导。一是学习过程的设计。为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讲学稿”,任务分解清晰,完成任务的步骤明确。二是在课堂上适时点拨。主讲的学生讲解有错误,我适时插话更正;他们讲解过程中遇到问题,本组同学又无法给出援助,我适时加以点拨;讲解的重点不明确、不突出,我适时归纳、小结。三是不时“捣蛋”。课堂上,对于已经明确的任务,主讲小组又未能讲解清楚或知识点有遗漏时,我提示旁边的同学提问,或者自己直接提问。

总之,经过《口技》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已有的模式灵活运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不迷失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用。

《口技》教案篇七

《口技》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及情感,我将此课的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定位于: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精髓的激情。基于这点,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并把他们串成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空间,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这场表演的精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形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现,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灵活、简洁,浅显易懂。将文本的这些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首先,立足于文章的结构和场面的描写。本文所表现的声音多,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性强,内容虽复杂,但作者却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全文以时间为序编排故事,由施屏障开始,叙写表演前的准备及即将开始的情形,交代口技表演者及表演的时间、地点、道具以及观众的反应,为下文的表演作渲染和铺垫。主体部分将表演的内容分成由睡到醒,由醒到睡最后火起的三个场面,从整体上看,三个场面层次清晰,逐层推进,最后形成火场百相的高潮,而从个别的场面看也分别逐层推进形成小高潮,一步步紧抓观众的心。整个描写有

起有伏,有张有弛。声音的变化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疏到密??,虽变化多端,但层次清晰,让人应接不暇,叹为“听”止。最后撤屏声绝,再次交待道具,形成首尾的呼应。

其次,立足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在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不仅使得全文的结构整齐、严谨,更是一种绝妙的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中的正面描写可谓是惟妙惟肖,作者用长短参差的语句、配合缓慢相间的节奏绘声绘色地表现着声音的高低起伏,奏出一段抑扬顿挫的旋律。

另外,文中多次运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表现深夜的寂静。

通过对文本的众多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课文,感知内容”和“品读文章,感悟情感”两大板块。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理出自己对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文章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后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对话。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从自己所选择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课堂氛围。而后师生合作扣住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组织学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

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还设计了个学以致用的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堂语文课。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将自己作为一个引路者,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生生、师生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点成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在品读的环节,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同学仍旧没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还有一个长久以来就出现的不足——表达,很多同学他知道意思,但就是无法组织出语言来表达,在这些方面需要努力。

《口技》教案篇八

林嗣环的《口技》是一篇经典篇目。在目录中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呈现的仍是当年我的老师讲授《口技》时的片断,心底涌起的是对口技表演者精湛技艺的折服。

今天的学生提起文言文就唉声叹气,没有什么兴趣,可我总是希望我的学生们喜欢文言作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厚度。最近,听了数节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课例和讲座,就顺势将在学习中的心得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

《口技》一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以一“善”字统领全文,行文中渗透着作者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确三个场面的声音、声音的特点、听众的反映和作者的评价后,和学生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图通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声音的变化,读出听众的反映和作者的赞赏之情。

比如文章第四节描绘的“失火、救火”的场面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正如作者写得那样此时的声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形势危急,声音由疏到密,由密到繁,表演者用声音营造了一个紧张、嘈杂、混乱的场面,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这一危急形势充分的表达了出来,引导学生朗读“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一句,语势越来越急,其他几句也是如此,运用语速和语气的变化表现失火、救火时的紧张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继而体会到“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站站,几欲先走”的神态和动作,从一个侧面体会到口技表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最终以无限的折服感叹这一场表演仅仅是“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学生们在读完文章后,长长地吁了口气,有紧张,有激动,更有无限的赞叹。以读促学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方法,不过还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否则也只能是一种对老师语气的单纯的模仿。

《口技》教案篇九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

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性、系统性,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标签:最新 口技 教案 9篇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