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彩带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报告范文

2023年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篇一

一 社团发展交流发展交流研讨会 我校并没有社团组织这样的研讨会 2 部分社团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确 研讨会易于组织并且对社团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两社一家 部分社团(协会)干事相对较少活动举办难度较大 2 目前很多同学都愿意尝试参与多个社团活动的举办

三 与新生交流 学院迎新晚会相对较晚 学生学生面对面交流效果更加

就社管会批复我们的不同观点

社管会观点:

两社一家 研讨会晚会 缺少可行性

我们的观点:

两社一家 研讨会活动对我校部分社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部分社团应为干事不足,举办活动是人力资源有一定的缺乏;研讨会能为社团的发展提出更好的观点方向。两社一家和符合我校部分学生的愿望。况且研讨会两社一家两个活动易于组织对组织能力要求不是非常高。因此我们认为此二活动具有可行性

社管会观点:

新生交流的不必要性

我们的观点:

各学院的观点大都在军训过后而我们针对的是军训期间,而这段时间也是新生们最难以适应的时候,因此我们认为其具有必要性 社管会观点:

敬老院活动与宗旨不符与爱心社活动重复

我们的观点:

我们选择敬老院目的有二,其一:我是看望老人,最重要的是老人们的过去经历对我们都是珍贵的财富。与老人们交流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去,何况关爱老人也不仅仅是爱心社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这样的活动怎么能说是重复呢

社管会观点:

社交能力讲座与演讲峪口擦此协会 礼仪协会重复

我们的观点:

对于社交能力讲座我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演讲与口才协会礼仪协会在形式上可能相似,但目的各不相同,这就好比同样的一条路我们大家都在走但我们的终点是不一样的。

团委老师您好:

非常感谢你们能抽时间来看我们的社团策划,交|流社是我们去年十一月开始策划的一个待审社团,我们成立社团的宗旨在于给我校同学提供跟多的锻炼学习的机会。而我们都把这当做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份事业··

我们策划的社团活动主要以小型活动为主,小型活动的优点是易于组织操办,但我们也会适当的举行相对较大的活动,毕竟大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也更加能锻炼我们的能力。

老师我们衷心的希望你们能给我们这样的一次机会·· 此致

敬礼

交流社策划小组 二零一零年五月17日

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篇二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3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在于:

1.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管理好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财富的必然选择。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带给中国经济的一大反思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也领会了勤劳致富、科技治国的深刻含义。但是,由于我们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中,无论是个人的收入能力还是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定位方式都无法通过现有内需能量来支撑我们企业日益膨胀的产能,所以,中国的财富先天就带来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缺陷,只不过政府以稳定的汇率和结售汇制度的方式承担了大部分的汇率风险,今天在美联储启动印钞机购买美国国债的时候,我们更加意识到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成本也在让中国这个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债权国在承担。于是,如何管理好我们自己创造的财富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今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揽子政策的申请已获国务院同意”的这则消息,向海内外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和胆略,将可能使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打开财富管理的困境,并迅速成长为和制造大国相媲美的金融强国。

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可行性表现在:

1.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根基坚实,历史上曾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上海已经成为旧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当时上海的金融机构密集,社会资本大量向上海集中,国际贸易额剧增,使得上 海成为当之无愧的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

是国内金融中心的延伸,上海在旧中国国内的卓越地位,为其成为远东国际金融 中心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上海经济发展状况促使上海具备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种条件。

不管是从经济发达程度上看,还是从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上看,上海已经成为 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并且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种有利条件。在经济实力方面,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市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也一直高于全国水平,人均 gdp、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额都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人才体系方面,近几年来,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中心的建设为金融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吸引了大批优秀金融专业人才前来,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总体保持年轻化、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持续优化;金融从业方面,金融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是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上海金融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

3.世界各地金融中心的形成,往往都产生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通讯便捷以及金融人才相对集中的城市。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建设金融中心城市,是推进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必需,同时也认识到,金融中心城市往往形成于一国或一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达地区。由此,逐步形成将上海建成中国金融中心的目标理念。也由此开始,整顿后统一的中国货币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中国银联、金融期货交易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运行等纷纷落户上海,各大金融机构进军上海,甚至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也在上海设立了上海总部。

4.金融中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辐射作用,在中心里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能对周边地区和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上海结合了长三角经济联动,实现了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同时上海为江浙的制造业发展提供陆上交通和航运等方面的方便,促进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选择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既是中央政府的顺势而为,是上海、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的必然体现,又是中央政府出于历史的、全局的战略考虑。因此可以说,是政府意图和经济发展两者的结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海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条件,在全球格局里,尤其是在经济金融事务中,中国必须要增加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是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扩大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

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篇三

此文章由西安文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写

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建设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前身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场,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有的农业企业的效益有下降趋势,为了使渔场更有活力、更有优势,企业在鱼塘附近建起了猪舍,搞起了循环有机养殖,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即使这样,要想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除要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以外,还需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进一步扩大老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担风险能力。因此,建设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差异性的需求。建设之初,该项目就按绿色环保的宗旨发展,通过加强和规范管理,加大科技投入,使农业生态养殖发展的有条不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总之,强化养殖,拓展种植,开展观光旅游,可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公司来说,既是可行的,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二是适应当代消费者需求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正处于二次创业攻坚时期,为了适应当代消费者的需求,除了强化渔业生产以外,还需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 可行性研究报告

进一步发挥当地的潜能,公司处于群山环绕、湖水相伴的环境中,自然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必须全面优化现有的存量资产和发挥资产优势,特别是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提升兴宏品牌形象、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有裨益,也可以通过政府农业部门的窗口加强宣传,以展示公司的形象与实力,意义重大。

三是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原只从事渔业生产,渔塘周边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单一的渔业生产,生产成本也难以降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开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利用养猪、养鸡、养鸭等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和渔业生产的饲料替代品,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也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同时,开展农业观光旅游,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安徽省委在实施全省“861”计划中提出了建设四大基地的目标,建立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是四大基地之一,提出要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

省的目标。金寨县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城郊农民早日致富的目标。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金寨县兴宏生太养殖园有限公司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区位于金寨县梅山镇,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相对湿度80%,年平均温度20.8度,年日照时数2098.8小时,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其特征是季风显著,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常年平均气温为15度,平均无霜期220天,常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平均降雨日为141天,最少111天。园区周边林相良好,为保持园区生态环境,开发时保留部分天然林,陡坡、坑谷留足自然植被,园区远离村落和工矿企业,大气、水质、土壤未受污染,是建设生态园的理想地带。

三是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管理基础。在未建立本项目的时候,本企业长期从事鱼类、商品猪的生产和销售,养殖技术成熟,所生产出的畜牧水产商品肉质健康,口感优美,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在消费者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且本企业多次前往一些大的、优秀的企业参观考察,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学习最新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还吸取别人科学和管理,使得本企业一直向前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因此,本项目具有坚实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基础。

四是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项目区位于金寨县新城区之间,座落在群山环抱、山泉清澈的梅山镇江店村,生态环境优越,无工业污染,距金寨新城区2公里、老城区3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随着周边地区的开发及新城区的建设,些区将成为金寨县旅游、度假、休闲的人口聚集之地。本公司建立至今,雏形已现。目前办公区、后勤区、生太养殖区已开始建设,项目区将成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以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及花卉、果品、地方特产展示为主题,以水为灵魂,自然、恬静、优美的生态园区。

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篇四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田基础设施需高标准配套

项目区内的骨干道路、水利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但是项目区内的发展极不平衡,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依靠地方和群众的力量难以修复完善,对提高粮食产量非常不利。必须加大投入,实现农田的高标准配套,夯实粮食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作物结构与布局需调整优化

项目区的水稻、油菜等作物,总体上呈现出区域化分布的格局,然而,也有不少的“夹花田”,一些地方呈现出零散分布状态,存在着“旱夹水”、“水包旱”等现象,需要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推进区域化规模种植。水稻、油菜生产上,品质档次较低,通过区域化布局、适度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等措施,能有效地挖掘麦稻田增产增效潜力。

(三)农业面源污染急需有效控制

现行的生产体系规范度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投入品施用量过大,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与此同时,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农民生态及环境意识的弱化,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多,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先进农业科技急需推广应用

项目区水稻每亩产量510kg左右、油菜每亩产量185kg左右。尽管已出现少部分的高产田块,但总体上仍很不平衡,中产田块占有较大的比例,水稻、油菜等作物的增产潜力很大。通过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特别是通过水稻、油菜等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以及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等适用技术的普及,能快速地实现项目区平衡增产,做到农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此外,与先进技术推广普及要求以及优质粮、油产业持续发展相适应,项目区的农科推广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

(五)农民科技素质与环境意识有待提高

农民更多依赖于生产经验和种植习惯,偏重于产品产量,而忽视品质与安全;偏重于效益增加,而忽视生态与环境。此外,由于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利用程度较低。通过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途径,提高基层干群的科技文化素质迫在眉睫。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标准配套农田基础设施,促进优质粮油增产的需要 项目区河道等骨干引水工程较为完备,土地也比较平整,但由于当初的建设标准偏低,建成的工程难以适应稻麦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要求。近十几年来,虽然各级水利、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不同程度地投入了部分资金,用于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但因受资金投入、自然条件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稻麦等作物持续高产的要求。一些地方的渠道陈旧,田间道路窄小。本项目的建设,将按灌区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目标要求,可为促进优质粮油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可高标准地完善和配套灌排系统,有效地减少渠系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率,不仅可节约水资源、满足水稻等作物优质高产种植对水的需求,而且还能有效地降低灌溉成本。同时,通过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有利于“节种、节肥、节药、省工”,从而达到增产、降本、增效的生产目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三)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以及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长期以来,项目区只注重生产而忽视生态、只重视产中而忽视经营、只重视硬件而忽视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本项目建设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同时着力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优势主导产业建设,务实推进科技推广及农民培训,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从而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做强优质粮油产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需要 项目区具有发展优质稻米和双低油菜等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资金投入,能尽快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科技水平较高,综合效益好的高效农业规模开发区,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发挥积极作用。项目建设,可对通州区及其周边地区起到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通州区有112万亩左右耕地,但仍有不少地方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产出率较低,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加快农民对集约经营及其农业科技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全区农业生产水平。

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基础条件较好,有利于项目的高起点建设

金沙镇土地较为平整,其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项目区外部灌溉水源有保障,排水有出路,周边环境及交通条件较好,粮食增产潜力大。项目建设是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项目区是规划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其特色明显,优质粮、油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项目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耕地集中连片。项目区周边地区已有多家粮、油加工企业,有着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二)干群热情高涨,有利于项目的高质量推进

通州区在以往各类农业开发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和管理班子,他们了解农村的具体情况,与农民群众结有深厚的感情,既熟悉财政工作,也熟悉农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既懂财务管理,也懂项目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仅成效显著,而且管理规范,勇于创新,在全省较早地推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科技推广委托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管护责任制等规范化的配套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得到国家、省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通州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高度关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指挥、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精兵强将,抓紧制订项目区建设规划,决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各项支农资金整合到位。成立了通州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为项目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项目区所在金沙镇及行政村工作班子能力强,群众的开发热情十分高涨,为实施规模开发、连片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资金落实有保障,有利于项目的高效率实施

项目区所在金沙镇的经济及社会基础条件好,2008年财政收入达3.0054亿元,2009年有望达到3.5亿元,近几年镇财政每年的农业投入达2000万元以上。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好,迫切希望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的平台投入更多资金,把产业做大做强。项目区内农户筹资投劳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通州区财政将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有资金都纳入预算,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

(四)有稳定的科技支撑,有利于项目的高标准完成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几年来,金沙镇相继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科技合作关系,成为多所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常年有20多名专家、教授来项目镇、村开展科技培训及技术指导。特别是依托区域优势及其较强科技实力,通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其中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应用稻麦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指导稻麦良种繁育及其示范应用”专题技术,在通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同时通过科技推广委托制,相继承担了多年的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有效地发挥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深受项目区干群的欢迎,也得到各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

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篇五

石狮市xx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物流市场环境、交通运输环境、政策环境等息息相关,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将为物流园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区位环境分析

石狮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临海,西与晋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离厦门97千米,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岸线长67.7公里,对台优势显著,两岸港口经贸往来密切,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石狮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经济环境分析

近年来,石狮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41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16.57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总产值248.46亿元,同比增长18.45%,第三产业总产值166.38亿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96亿元,同比增长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3.31亿元,增长30.0%。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物流园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向型经济活跃。石狮市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活对台经贸,已成为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的热点。2011年,合同外资总额29715万美元,同比增长72.1%,外商实际到资额(历史可比口径)33240万美元,增长12.7%;外贸出口增幅增高,自营出口162675万美元,增长32.3%;进口贸易额为27518万美元,增长33.3%。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为石狮市发挥港口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物流园区奠定了重要发展基础。

产业集聚能力提升。近年来,石狮市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以五金机械、印刷包装、建筑建材、鞋业鞋材、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81.15亿元,增长3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75.36亿元,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57.12亿元,产销率97.6%。2011年进出石狮港口的船舶7900余艘次,船舶总吨位为

5040万吨,到港船员共11万人次。其中,危险品船300艘次,运量百万吨,受检率85%。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80亿元,同比增长2.6%。此外,石狮市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等产业集群也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度的增强,为石狮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物流园区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3、物流市场环境分析

石狮市物流业作为新兴服务产业,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刺激及政府引导下发展迅速,物流企业数量增长迅速,物流企业服务逐步呈现多样化。目前泉州地区的物流企业约4000家,其中石狮当地约300多家,市场总体上未形成规模聚集。物流企业在专业市场周边独立运作、分散运营,缺乏大型的仓储设施和车辆集散中心,给城市带来较大的交通和噪音困扰。石狮市具备发展大型物流园区的市场基础,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石狮市政府和行业协会均已着手推动物流平台的配套建设。随着石狮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量越来越大,借助于巨大的货源优势和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石狮市的物流服务已形成了良好的现代物流体系。

4、交通运输环境分析

石狮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泉州与厦门之间,西南面与晋江市接壤,东面、南面、北面临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在泉州湾至深沪湾之间,交通运输环境优越。

公路方面:石狮市公路及城市道路总长380多公里,道路网密度为2.4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高于福建全省0.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骨架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其中,对外联系的道路有2条,分别是s201漳东线(石泉路、石狮至晋江龙湖公路)和s308金上线(高速公路连接线、石狮至金井公路)。

港口方面:石狮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石狮港区是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及泉州都市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依托,以临港工业为主要内容,兼顾对台“三通”的重要港口。目前石狮港区拥有石湖、祥芝、东埔、梅林、永宁等作业区,其中石湖港是国家一级港区,港区水域宽,常年不淤积,避风条件好,全年作业可达300天以上,年吞吐量已超过80万标准箱,当前,石湖港开通对台中的直航线,有直航的优势,设立对台小额贸易点,将进一步激发石湖港的对台潜在的区位优势。

铁路方面:石狮市目前仍没有铁路通车,时间性要求较低的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较高。

航空方面:石狮市区距晋江机场15公里左右,距离相对较短,对于时间要求高的物流服务可通过航空货运来完成。

5、物流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物流领域吸引外资工作的通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及《石狮市“十二五”加快现代物流业(港口物流)发展规划》等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重点扶持培育的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规定了在土地、交通、人才、融资、财政等方面给予物流业相关的扶持,为物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国务院批准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建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也将对石狮市的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合上述环境分析,石狮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人力资源、成本、产业集聚等优势,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制造名城。但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开放进度进一步扩大的环境下,石狮依然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仍需要以全新的理念、魄力和创新精神,打造全新的经济舞台,顺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在对外贸易领域,要保持与发展现有优势,迫切需要一个高效、集成、低成本运作的综合型物流操作平台。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促进石狮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石狮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物流园区的构建,能够加快石狮市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从而有效地促进各企业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有利于各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激活市场,吸引投资,促进物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城市潜能和整体效益,保持经济迅速增长势头,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从而促进现代物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2、项目建设是规范物流市场的需要

石狮市物流企业呈现出“多、散、小、弱”的特点,提供的服务大多停留在传统单一环节,尚无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上工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偏向自营物流,导致石狮市整个物流市场体系长期缺乏规范,迫切需要整合社会零散物流资源,建设综合型物流园区。项目可通过对入驻企业进行规范引导和管理服务,逐步提升专业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促进石狮市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服务体系向现代化物流方向转型。

3、项目建设是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升级换代的需要

石狮服装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条以服装加工产业为核心的、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但大量“小而全”的企业仍停留在单打独斗阶段,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就迫切需要与物流行业形成联动,发挥产业链的整体优势,推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周转,促进石狮服装产业的整体升级。

4、项目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需要

随着闽南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合地方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是泉州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力点。石狮市服装产业的上下游分工日益精细、协作企业涵盖晋江及泉州其他县市区,迫切需要配套规范、有序的物流配送公共平台,以吸纳更大范围内的合作者融入纺织服装经济圈,形成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做强做大。

5、项目建设是提升石狮市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石狮市xx物流园区的建设,把专业的物流服务商聚集在一个物流服务平台上,并为生产厂商实施物流外包服务提供一个极好的载体,一个具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宽松的政策环境的载体。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可以利用xx物流园区的政策优势,鼓励生产厂商实施物流外包,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和分担企业风险,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企业效率;破除阻碍企业发展的物流“瓶颈”,为企业创造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引导行业朝着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方向发展。

标签:2023年 物流 园区建设 可行性 研究报告 5篇